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2024年,中國資本市場迎來重大政策利好,股票市場明顯回升。作為資本市場核心中介的券商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券商經營業績明顯好轉。時值歲末,我們一起來盤點2024年券商行業的變化。
1.與合並
行業整合成潮流
2024年,中國證券行業並購重組大潮湧來。3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4月,新“國九條”明確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並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9月,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雙雙發布公告,宣布同步停牌以謀劃重大資產重組,這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股雙邊市場吸收合並案例的序幕正式拉開。截至2024年年底,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合並重組已獲得證監會和上交所受理。
除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外,眾多中小券商的合並重組事項也在加速推進。
12月,發行A股股份購買民生證券99.26%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獲得上交所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同月,收到國都證券轉發的證監會批複文件,文件核準浙商證券成為國都證券主要股東,浙江省交通集團成為國都證券實控人。也在12月發布公告,擬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向深圳資本、鯤鵬投資等股東購買其合計持有的萬和證券96.08%的股份。
此外,收購國融證券也已進入材料申報、監管審核階段;華創證券與證券重組,變更股東的申請正在等待證監會核準;平安證券與合並傳聞獲得回應。(趙心怡)
2.“9ⷲ4”行情引爆市場
單日成交金額創曆史新高
9月2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介紹了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宣布將推出多項重磅政策,政策力度超出市場預期。
政策的大力支持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9月的最後5個交易日,A股快速拉升,10月8日上證指數達到年內最高的3674.4點,這一波行情也被市場稱為“9ⷲ4”行情。
對於證券行業來說,2024年國慶假期注定被寫下最難忘的一筆。不少券商人員取消休假,見證了開戶、谘詢的潮流湧動。據上交所官網統計,2024年前10個月新開戶2031萬戶,其中,10月新開戶數為685萬戶,而1月至9月的月均開戶數為150萬戶。
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9ⷲ4”行情之前,A股年內股票交易日均成交量不足1000億股;行情啟動之後,每個交易日成交量穩定在1000億股以上,9月30日成交量高達2442.47億股,成交金額為2.6萬億元。井噴勢頭一直保持到節後的兩個交易日,10月8日,成交金額達3.48萬億元,創下曆史新高;10月9日,成交金額達2.97萬億元。(莫琳)
3.上市券商第三季度業績反轉
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
今年上半年還明顯下滑的上市券商業績,在“9ⷲ4”行情爆發後明顯改善,使得前三季度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降幅明顯收窄。
數據顯示,43家上市券商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3714.28億元,同比下降2.75%;歸母淨利潤為1034.49億元,同比下降5.93%,經營形勢明顯好於今年上半年。其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61.42億元,同比增長0.73%;歸母淨利潤為167.99億元,同比增長2.35%。此外,、國泰君安、、等也都實現營收和歸母淨利潤正增長。
研究預計,2024年業績增速有望實現正增長,2025年券商業績有望實現雙位數增長。(劉明)
4.華福、萬聯、華源完成增資擴股
地方國資助力中小券商發展
2024年,福建省國資的華福證券、廣州市國資的萬聯證券、武漢市國資的華源證券分別完成了48億元、20億元和17億元的增資擴股,資本實力明顯提升。
今年12月,華福證券完成增資擴股,增資額超47億元,為2024年度券商行業已完成的最大一筆增資擴股。12月12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的成交公告顯示,華福證券本次增資參與主體共計17家,包括福建金投、福建投資集團、興業信托、福州市投等4家國資股東單位在內,增資主體總計出資47.57億元,在今年券商行業艱難的融資環境下,明顯超過了30億元的募資預期目標。
今年10月,萬聯證券完成20億元的增資擴股計劃,共有14家主體參與萬聯證券增資,包括2家廣州國資的股東——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廣州市廣永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今年4月,4家武漢市股東武漢開投、光穀金控、三恒集團和中天昱誠對華源證券聯合增資16.76億元。(劉明)
5.券業反腐持續從嚴
多家券商高管“落馬”
隨著金融領域反腐行動持續深入,2024年證券行業也掀起新一輪反腐風暴,落網者既包括地方國資出身的券商董事長,如原董事長步國旬、原齊魯證券董事長李瑋,也包括多名投行領域高管,如海通證券原副總經理兼投資銀行委員會主任委員薑誠君、國信證券原副總裁吳國舫、原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王晨等。
此外,證監會於2024年11月披露的相關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多名曾任證券公司高管或投行重要職務的證券從業人員存在“突擊入股”擬上市公司的情況,遭到監管處罰。10月,國都證券總經理楊江權因涉嫌違法持有股票被立案調查。不難看出,監管部門對券商高管的相關行為審查持續從嚴。(閆晶瀅)
6.外資券商加速“搶灘”中國資本市場
2024年,外資券商加速“搶灘”中國資本市場,多家外資機構提升券商牌照的持股比例或謀求券商牌照,包括花旗證券、瑞穗證券、瑞銀證券、法巴證券、渣打證券以及星展證券等。
2月,花旗證券(中國)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反饋,反饋意見內容涉及補充主要股東財務狀況、解釋說明評級展望、更新證券業務國際排名等。6月,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表示,中國證監會已受理其在中國設立證券公司的申請,若獲得批準,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旗下的瑞穗證券將成立全額出資的子公司;9月,中國證監會披露了對瑞穗證券(中國)設立申請文件的反饋意見。
3月,渣打證券(中國)正式宣布展業。該公司官網顯示,渣打證券於2023年1月經中國證監會核準籌建,注冊地設在北京,注冊資本為10.5億元。
7月,法巴證券(中國)成立,注冊資本為11億元,由法巴銀行全資持股。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核準設立法巴證券。法巴證券是繼摩根大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渣打證券之後,第四家獲批設立的外商獨資券商。
瑞銀證券方麵,北京產權交易所顯示,截至今年12月16日,北京市國資擬掛牌出售所持有的瑞銀證券33%股權,該產權項目尚無進一步變動。該股權轉讓底價為15.36億元,信披時間是自11月26日至12月23日。瑞銀集團相關人士稱,瑞銀於2022年增持瑞銀證券的股權至67%。如瑞銀之前透露,其進一步增持瑞銀證券的股權至100%的程序正在進行。
星展證券的外資獨資控股程序也在持續推進。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星展證券兩筆股權轉讓項目於11月21日成交,轉讓比例合計為40%,交易價格即轉讓底價8.23億元。星展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星展集團已經取得監管部門的批準,將星展證券的持股比例從51%提升至91%。
此外,爭取內地展業資格的外資券商還有城堡證券、青島意才證券、日興證券等。
據統計,目前共有11家外資控股券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外資券商進入中國市場,國內證券行業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曹雯璟)
7.打造一流投行
頭部券商忙“出海”
“出海”是2024年證券行業熱詞之一。2024年4月,中國銀河證券宣布,將100%控股的馬來西亞子公司“銀河—聯昌”更名為“銀河海外”。通過銀河海外的樞紐作用,中國銀河證券努力搭建中國與東盟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橋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業,成為亞洲布局最廣的中資券商。
同樣是進軍東南亞市場,華泰證券則將視線瞄準越南。2024年9月,華泰證券旗下子公司以中資券商身份獲批越南證券交易代碼,這意味著華泰證券能夠在越南的兩大主要證券交易所以合格境外投資者身份進行直接交易,並為客戶提供投資研究以及交易產品等多元化服務。
2024年12月,中信證券舉辦2024年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主題為“要出國,找中信”“來中國,找中信”。據悉,該主題為中信集團發布的服務品牌,中信集團還推出了中信全球服務方案。中信證券國際董事長李春波表示,中信證券依托中國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和中信證券國際的全球業務平台,搭建起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橋梁。
新“國九條”提出,推動證券經營機構實施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促進形成若幹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係統重要性的銀行。不言而喻,當前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推進期,也是國內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加快金融對外開放的重要階段。在“出海”實踐的道路上,頭部券商仍將砥礪前行。(閆晶瀅)
8.組織架構調整
財富管理地位日益凸顯
今年以來,券商在組織架構優化方麵動作頻頻,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1家券商宣布組織架構調整計劃,主要集中在財富管理、信息技術等中後台部門。調整的背後呈現三大行業趨勢,即財富管理業務升級、數字化轉型加速、公司治理結構優化。
多家券商對財富管理業務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其中,設立財富管理委員會,並整合設立七個一級部門,增強客戶統籌經營和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將大財富條線四個一級部門調整為五個一級部門;西部證券決定設立財富運營管理部,並調整部門職責,負責公司經紀業務、金融產品銷售、投資顧問業務、機構及高淨值客戶服務等業務的拓展及客戶管理。
同時,券商通過撤銷低效網點、增設創新網點,實現布局的優化升級。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逾35家券商宣布精簡旗下相關營業部,合計撤銷、合並至少100家營業部。(莫琳)
9.傳統模式遇挑戰
券商研究所創新謀變
自2024年7月1日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券商研究所傳統的“研究換傭金”模式遭遇挑戰,“轉型”成為券商研究業務熱詞。
多家券商研究所公布了轉型進展,探索多元發展路徑。例如,研究所積極推進“研究+投資+投行”的競爭策略,研究業務圍繞“三條曲線”發展路徑推動轉型,國金證券“投行為牽頭、研究為驅動”戰略穩步推進,浙商證券、國投證券等多家券商將目光投向產業研究院等領域,的研究業務推動“對外服務”+“對內賦能”常態化運行。
業內人士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行業需要正視轉型帶來的壓力,也應該看到其中的潛力和機遇。過去券商研究業務較為單一,多數是捆綁公募基金,提供研究服務。除公募基金外,市場上仍有許多擁有龐大資金規模和多樣化投資需求的機構,如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財務公司等。通過提供更加深入和個性化的研究服務,券商可以吸引更多的非公募基金客戶,從而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和收入來源的多樣化。此外,券商研究所還可以通過與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等其他業務板塊的協同合作,形成綜合性的服務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趙心怡)
10.AI賦能加速證券業數字化轉型
2024年,AI賦能加速證券業數字化轉型。
AI+股權激勵方麵,中信證券建設了行業首個股權激勵大模型應用,助力服務企業提升經營效率。據悉,平台已集成股權激勵案例7000例,自動化生成1500個股權激勵方案,全麵賦能業務落地。
AI+投顧方麵,國泰君安今年推出業內首家千億級參數多模態證券垂直類大模型——君弘靈犀大模型,率先將大模型能力全麵融入客戶智能化服務體係,為4000多萬客戶帶來全新的體驗。
AI+投研方麵,基於大模型的智能投研應用,證券建設了智問係統,包含智聽、智讀、問答等功能,還建設了人工智能大類資產配置係統,包含場外基金分析、ETF分析、大類資產配置、因子及策略研究、宏觀分析等;升級了AI和RPA的“聽、說、讀、寫、做”能力,從基於大模型的研發輔助、兩基客群服務、知識庫問答服務等切入,探索新技術的落地實踐;廣發證券也落地了40多個應用場景,如財富管理領域財富AI員工助理、投研領域智能研報助手、研報點評生成、投行領域投行智能核查、交易領域衍生品對客服務助手等。(曹雯璟)
1